水电之家讯:按照污染土壤修复实施的场址,可将其分为原位修复、异位修复和原址异位修复等。
1、原位修复技术
不移动受污染的土壤或地下水,直接在场地发生污染的位置对其进行原地修复或处理的技术,可在现场进行,节省部分治理费用;环境影响小,最终产物不会形成二次污染;应用范围广,可同时处理土壤与地下水。但是原位修复技术一般耗时长、条件苛刻、只适用于特定污染物。常用原位修复方法及其适用范围如表1所列。
表1 土壤原位修复方法及适用范围
2、异位修复技术
将受污染的土壤或地下水从场地发生污染的原来位置挖掘或抽提出来,搬运或转移到其它场所位置进行综合治理修复。一般情况下,异位修复技术工期短、污染物去除效果好、便于风险控制;另一方面,异位修复技术整体来说资金费用高、可能破坏土壤生态环境、在建筑物分布较多的场址难以实施、容易造成扬尘等。因此,应根据污染场地的具体情况,结合修复周期和成本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选择。常用的土壤异位修复方法及适用范围如表2所列。
表2 土壤异位修复方法及适用范围
3、原址异位修复技术
在土壤修复研究和现场工程实施过程中,针对典型原位修复和异位修复的优缺点和适用性,发展出一种将原地块的污染土壤进行挖掘,但不经运走,在原址开展气膜大棚处理、焚烧、填埋、异位化学淋洗等物理化学以及异位生物手段对污染物进行去除的一种修复技术种类。原址异位修复技术的开展旨在综合原位和异位修复技术的优点,从而达到快速、经济、高效的污染土壤修复。
综合来看,在污染土壤修复的实践中,原位和异位修复均具有广泛的应用,国内外成功开展的污染土壤修复案例也包含了上述2种形式的修复工程。实际应用中,原位修复因其不需开挖等,对土层不产生扰动和破坏,同时可节约大量的土方量,具有成本低、不影响土壤功能等优点,是现场工程可优先考虑的修复方式。而异位修复由于其污染物去除彻底、便于进行污染物去除过程和机制研究等优点,也达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尤其对于污染程度深、危害大和特殊的污染物,异位修复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在对污染场地进行修复的工程中,无论采用何种技术手段,在原位或异位开展修复,应根据场地的种类、形成历史、污染物特点、修复后场地功能等综合考虑,选择适宜的修复技术种类。合理选择修复技术类别开展场地修复是达到场地功能恢复和场地环境风险控制目的的关键因素。
延伸阅读:
【干货】污染场地修复技术(1)